哈金
又到年终,12月12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书评》选出了2004年度的年度图书,中国出生的作家哈金以小说新作《战争垃圾》入选。
“年度图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始自1972年的惯例,全由《书评》诸编辑提名票选,出版商和评论家则一概谢绝。如果你不愿流俗,对大大小小的书奖和《时报》的畅销书榜心怀不满,而是相信这些老编们的眼光,那么他们所开列的书目,美国读者自然可以在圣诞假期照单全读。对中国读者而言,也算个不错的参考。
今年共有10本新书入选,多于去年的9本和前年的7本。其中小说6本,包括一本短篇小说集;非小说类4本,包括一部史著,两本传记和一本自传。
其作者,则八男二女。六部小说的作者中,竟有四位非美国本土的作家,计:中国出生的作家一人,土耳其、加拿大和爱尔兰各一人。非小说类的四位作者则全是美国人。
较之往年,今年的书目变化不小,名家之作和畅销书大大增加,总之,一个新人都没有。《书评》今年新换了总编,正在调整编辑方向,意图更贴近市场,更偏重畅销书和流行元素。因此,摇滚歌星鲍勃·迪兰自传的入选,便不太过令人吃惊。好在《书评》没有自毁其名,选入克林顿的《我的生活》,这本超厚的头号大畅销书,连100本书的大名单也没进。
值得注意的是哈金的入选。要知道,在他以《等待》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1999年,也未得到《书评》的年终青睐。
我也欣喜地看到土耳其的奥尔罕·帕穆克以新作《雪》位列其中,这是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不久前,我读了他的小说《我的名字是红色》(My Name Is Red)的英译本,真有爱不释手之感。今年夏天我在北京的外文书店咬牙以124元买下此书,实在物有所值。
小说榜上,大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反美密谋》,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奔逃》,科姆·托宾曲写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内心世界的《大师》的入选,均非意外,另一位女小说家玛丽莲·罗宾逊名声稍逊,但曾得过“笔会/海明威奖”的她,也绝非文坛小卒,。
非小说榜上则全是明星级的作家,除鲍勃·迪兰之外,朗·切诺和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均来头不小,前者是传记老将,中国内地曾出版过他写的洛克菲勒传,后者则是文学批评界熟知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sm)的创始人。另一位大卫·费舍尔也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
2004年《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图书书目
小说
《战争垃圾》(War Trash)作者:哈金(Ha Jin)
小说的主人公是年已73岁的于远(Yu Yuan),朝鲜战争期间的战俘经历,是他多年以来难以摆脱的噩梦般的回忆。1951年,他随志愿军入朝参战,腿伤被俘,但美军与台湾的蒋政权合谋,在战俘营内
挑动反共情绪,鼓动志愿军战俘通过“甄别”前往“自由中国”。尽管于远选择回到祖国,但亦被强行纹身,刺下反共标语,使他无论当时,还是日后,均饱受折磨。此时他才明白,他不过是“战争的垃圾”。四川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哈金小说《等待》的中文版。
《雪》(Snow)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穆克(Orhan Pamuk)
《雪》写作期间,“9·11”事件发生,帕穆克后将司汤达的一句话引为此书题记:“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恰如音乐会上的枪击事件,尽管无人能视而不见,但此种行为仍颇显粗莽。”《雪》确系政治小说,但其主题关涉众多,而非独政治。小说的主人公、土耳其诗人卡(Ka)因政治原因流亡德国12年后,回到家乡小镇。此地正处过去奥托曼帝国与沙俄的边界,如今到处都是热衷于自杀抗议的信教少女。东方与西方,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在这里举目皆是,愈演愈烈,终至暴乱。
《反美密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作者: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罗斯在书中虚构了一段美国现代历史,《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独具创意的‘反历史’小说”。在他的笔下,罗斯福总统在1940年的大选中被纳粹同情者、前传奇飞行员林德伯格所击败,结果美国不仅未对德宣战,反而与希特勒结好,全国因而掀起反犹浪潮。罗斯在刻画政治对童年心理的伤害方面,笔力尤健。他以自已的童年视角写作此书,在故事中,他本人以及他的父亲均以真名实姓出现。国家的大历史是虚构的,家庭的小历史,以及两者相交时的复杂感受却是真实的。
《大师》(The Master)作者: 爱尔兰 科姆·托宾(Colm Tóibín)
如果说《反美密谋》虚构了历史,那么《大师》虚构的便是历史人物的心灵。托宾大胆深入美国短篇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内心世界,选择他文学生涯中的低潮期为切入点——1895年,詹姆斯因剧作在伦敦首演时惨败,从此沉陷于“数月的呆滞、痛苦和失望”,以及由同性恋情所生的困扰。托宾对前人心理的刻画,大有乱真之感,他以此完成了最好的传记作家不敢也不能达成的目标。此外,他对19世纪末欧洲的文学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广受赞誉。
《基列》(Gilead)作者: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
在《旧约》中,基列地位于约旦河东岸,盛产乳香,治人创伤,医罪人的心,亦是一处战祸、流血与不义之地。罗宾逊的书名自然引其义,又在书中将它用作爱荷华州的一处地名(不知是否果有其地?)。她以1956年一位行将就木的牧师写给儿子的信,述及其家族由祖父至父亲至他本人的传教史,兼写美国南方的废奴运动,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父子深情。此外,此书文笔之优美,亦博得评论界交口称赞,正如罗宾逊女士借书中牧师之口所说:“对我而言,写字就如同祈祷”。
《奔逃》(Runaway)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
门罗女士被公认为在世的最优秀的英文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奔逃》是她的第11部短篇小说集,所收小说均为女性主题,涉及各个年龄段和多种背景的女性主人公。书中的《奔逃》一篇,讲了一个年轻主妇,受邻居怂恿,欲弃夫出走,反复思量之后,终未付诸行动。还有三篇,均以名为朱丽叶的女性为主角,在首篇中,她为了恋情,逃离了女校的教职;次篇,她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并开始检视父母的人生与婚姻;第三篇,她错误地以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宗教的蛊惑,才变得沉默寡言,不可理喻。
非小说
《人间莎翁》(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莎翁传记虽多如牛毛,所据史料却极为稀缺,因而其生平仍存太多谜团,特别是他从老家斯特拉福到伦敦谋生的七年:一个如他那样,没钱、没关系、没文凭、没阅历的外省毛头,何以写出广及三教九流的辉煌大戏,成为彪炳文学史册的“莎翁”?哈佛大学的人文教授格林布拉特决心另僻蹊径,从莎翁作品中寻找作家本人生活的蛛丝马迹。他融历史传记与文学解读于一炉,大胆立论,小心求证,其结论充满令人惊奇之处,其点滴细节之丰富,更令人瞠目。
《编年史·首卷》(Chronicles’Volume One)作者:鲍勃·迪兰(Bob Dylan)
鲍勃·迪兰是摇滚乐史上最重要的传奇歌手之一,另有“吟游诗人”之雅号,其艺名便取自英国大诗人狄兰·托马斯。自传《编年史》出自迪兰亲笔,计划三卷,此为首卷。书如其名,逐年分章。回忆始自他初抵纽约格林威治村时的1961年,此地充满无尽可能,乌烟瘴气,到处是彻夜狂欢;也写到他的文学觉醒、露水情缘和桃园结义。那是一个伟大而迷乱的时代。《华盛顿邮报》说,正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肖像》,《编年史》也使我们有机会一窥青年迪兰的艺与思。
《汉密尔顿传》(Alexander Hamilton)作者:朗·切诺(Ron Chernow)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国父之一,美国首任财政部长,49岁早亡,活着时树敌众多,从未成为美国总统,长期被历史忽视和误解,却留下丰富的政治遗产,影响远及当代,切诺称他为“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虽然此观点多获认同,切诺也是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传记大家,可还是有评论家批评《汉密尔顿传》过于褒扬传主,有时其叙述已近颂诗。相反,汉密尔顿的政敌,例如同为开国元勋的杰斐逊、亚当斯等人,在他的笔下,有时倒成了卑鄙小人。
《华盛顿生死渡河战》(Washington's Crossing)作者:大卫·费舍尔(David Hackett Fischer)
1776年,《独立宣言》公布六个月后,美国革命几乎前功尽毁。强大的英军步步进逼,革命的首都费城已遥遥在望。华盛顿的大陆军军力已失九成,且被逼过特拉华河。但华盛顿在圣诞夜拼死一搏,率军回击,强攻渡河,直捣特伦顿的英军,一场恶战,俘毙敌军逾千,终于在严冬赢来战场上的转机。此战乃北美独立战争的经典之作。费舍尔以高超的叙事技巧重述历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若干偶然事件,以及美军不同于英军的官兵平等的治军思想在此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