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弱越暗越美丽》从生活的最细微处着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物质世界中简洁又美丽的法则,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既严谨又八卦,高深却也不失亲民范儿。
“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个令绝大多数人好奇的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神职人员、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不断探索和回答着这个问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家对于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它们之于普通民众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难度。
从事量子场论、全息暗能量模型、宇宙学矩阵模型、微波背景辐射谱和暴涨宇宙、弱引力猜想等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近10年来,一直做着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翻译”成简单生动且诗意的“课外作业”,以此来拉近大众与宇宙物理学的距离。最近,它们中的部分集结成册,有了一本叫《越弱越暗越美丽》的书。
发现科学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将科学替换为“美”,也同样具有哲理,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越弱越暗越美丽》的第一部分“新生活”中就收录了李淼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与科学相关的“秘密”:有谁想过形容感情进入瓶颈期的“七年之痒”到底是否有科学根据;检测视力时的不同大小的“E”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的法则与约定俗成,在李淼那儿却充满了魔力。
“我可能就是好奇心比较重,碰到了就会琢磨一下。”李淼这样解释。
所以,当人们望着漫天闪烁的繁星,寻找最亮的那颗时,李淼却突发奇想地研究起人眼看到星星的亮度观感来。在猜测得到证实后,一篇有关“如果将生活中一些经验数字化,刻度应该是对数而不是实际数字”的科学随笔就洋洋洒洒地问世了。
在李淼看来,人眼对于亮度的感受是对数级的,正因如此,在人眼看来,亮度相差不大的两颗星,实际上却有巨大差异。
除此以外,视力、听觉、味觉、触觉等也都有对数因素,所以“人的很多感受也都是以对数的形式测量的。”
通过对视力表和度量声音强度的单位分贝进行考证,李淼的大胆猜想基本上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如果人的这些感受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对数因素,人就会非常敏感。” 李淼的发现正是说明了这点。
专业视角看热点
《越弱越暗越美丽》中,除了记录了李淼从生活点滴出发、打破常规法则的自问自答,更有他以科学家身份对一些涉及他所研究的领域中的热点话题解答的篇章。
比如,《穿越到洛阳》一文就是在穿越剧大行其道的当下,一篇有关“穿越”可行性科学论证的科普短文。
文中,李淼用虫洞构造闭合时间路径等方法向读者解释了为何这种回到过去的穿越是不可行的。而与此同时,他认为到未来去旅行在物理上却是允许的。
“这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延缓效应。”李淼告诉记者。
2011年,当“意大利所属的OPERA中微子研究实验发现中微子出现"超光速"现象,中微子到达的时间比光速还早了60纳秒”后,李淼写了《原子钟在滴答》,向大家科普原子钟的工作原理、精确范围等。
“因为在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想到实验误差来自光纤"接触不良"这种低级错误,大家想到的都是诸如两地原子钟同时校准或者是原子钟不准等相对高级的错误。然后我就想到,有关原子钟的种种还是写一下吧。”这就是李淼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写文章没有什么确定的模式,一般都非常随性。”李淼这样跟记者形容他的写作,纵使这样,读过《越弱越暗越美丽》后,读者还是能发现在书中李淼写的多数是他身边的事儿。
分享我的科研
在书中“新知客”部分,收录了李淼所写的诸如《三维:一个幻象世界》、《第三枚苹果》等多篇有关其科研领域新进展的高级科普文章。
“写这些是希望读者更了解您的专业吗?”记者不禁问道。
“我从来没有一个教化的心态,我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觉得它有趣、好玩,值得同读者分享。”李淼回答。
曾留学海外的他,在热衷于跟大家分享自己研究领域的趣事这点上似乎跟西方许多科学家类似,在他看来,在很多时候,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所以,量子、宇宙、黑洞、弦论……这些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甚至望而生畏的词汇,在李淼的笔下,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走下神坛。
“弱是指万有引力,因为它是各种相互作用里最弱的一种,但当它积少成多却很强,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暗是指暗能量,它虽然暗,但占得比重却很大,是一种巨大的存在。”
这是李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透露的书名“越弱越暗越美丽”背后所蕴藏的哲理。
不管是宇宙还是人心,牛顿还是王朔,热巧克力还是命运,书中的道理尽在于此越弱越暗越美丽。